<video id="43c8f"></video>
    <menuitem id="43c8f"><label id="43c8f"></label></menuitem>

        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 首頁 >
       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
        時間:2020-09-23 瀏覽數(shù):4561 字體:

        【病種知識】

        一、概述

           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(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)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,病變主要位于鼓室,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。本病較常見,好發(fā)于兒童。冬春季多見,常繼發(fā)于上呼吸道感染。

            主要致病菌:為肺炎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、乙型溶血性鏈球菌、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等。前兩者小兒多見。   

        二、感染主要通過3種途徑

            1、咽鼓管途徑最常見

           (1)急性上呼吸道感染:細(xì)菌經(jīng)咽鼓管侵入中耳,引起感染。

           (2)急性傳染病:如猩紅熱、麻疹、百日咳等, 病原體可通過咽鼓管途徑進入中耳并發(fā)本病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亦可為上述傳染病的局部表現(xiàn)。

           (3)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,不適當(dāng)?shù)难使墓艽祻?、擤鼻或鼻腔治療等,?xì)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。

           (4)嬰幼兒因其咽鼓管的解剖生理特點,更易經(jīng)此途徑引起中耳感染。哺乳位置不當(dāng), 如平臥吮奶,乳汁可經(jīng)咽鼓管流入中耳。

            2、外耳道鼓膜途徑

        不符合無菌操作的鼓膜穿刺、鼓室置管,鼓膜外傷,致病菌由外耳道直 接進入中耳。

            3、血行感染、極少見。

        三、病理

           1、充血期   鼓室粘膜,錘骨柄及鼓膜周邊小血管充血,鼓膜松馳部呈粉紅色。 

          


        2、滲出期  

        中耳毛細(xì)血管通透性增高,鼓室積液,鼓膜彌漫性充血,膨隆。

            3、化膿期

            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壞死化膿,鼓室滲液變膿

        液, 壓力進一步增高,鼓膜穿孔。

            

        4、炎癥消散恢復(fù)

        四、臨床表現(xiàn)

        (一)癥狀:

           1、耳痛:

           為本病的早期癥狀,鼓膜穿孔前多數(shù)病人為搏動性跳痛或耳深部鈍痛,可經(jīng)三叉神經(jīng)向同側(cè)頭部或牙齒放射,疼痛劇烈者夜不成眠,煩躁不安。鼓膜自發(fā)穿孔或者鼓膜切開,膿液排出后耳痛減輕。

           2、聽力減退及耳鳴:

           病程初期病人常有明顯耳悶、低調(diào)耳鳴和聽力減退。耳痛劇烈者,聽覺障礙彰被忽略。 鼓膜穿孔后聽力反而提高。如病變侵入內(nèi)耳, 可出現(xiàn)眩暈和感音性聾。

           3、流膿

           鼓膜穿孔后耳內(nèi)有液體流出,初為漿液血性,以后變?yōu)檎衬撔阅酥聊撔苑置谖?。如分泌物量多,則提示分泌物不僅來源于鼓室,亦源于鼓竇和乳突。

           4、全身癥狀

           輕重不一,鼓膜穿孔前較明顯,可有畏寒, 發(fā)燒,怠倦,食欲減退。小兒全身癥狀較重,常伴嘔吐,腹瀉類似消化道中毒癥狀。穿孔后全身狀明顯減輕或消失。

        (二)體征

            1、耳鏡檢查

           (1)起病早期,鼓膜松弛部充血,錘骨柄及緊張部周邊可見放射狀擴張的血管。繼之鼓膜彌漫性充血、腫脹、向外膨出,正常標(biāo)志難以辨識,隆起最明顯的部位可出現(xiàn)小黃點。然后從此處發(fā)生穿孔。穿孔一般位于緊張部,開始甚小,不易看清,徹底清潔外耳道后,可見穿孔處有閃爍搏動的亮點,實為分泌物從該處涌出。

           (2)充血期  鼓膜充血期

           (3)卡他期

           (4)化膿期

            2、耳部觸診  乳突部可有輕微壓痛,鼓竇區(qū)較明顯。

        (三)聽力檢查:

            多為傳導(dǎo)性聾,聽力可達40-50db,如內(nèi)耳受細(xì)菌毒素?fù)p害,可出現(xiàn)混合性聾。

        (四)血象:

            白細(xì)胞總數(shù)增多,多形核白細(xì)胞增加,鼓膜穿孔后血象趨漸正常。

        五、鑒別診斷

        1、外耳道癤    

        2、大皰性鼓膜炎   

        3、分泌性中耳炎

        六、治療

           (1)全身治療----控制感染

            及早應(yīng)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藥物控制感染,務(wù)求徹底治愈。選用合適的抗菌素,直至癥狀完全消失后,繼續(xù)治療數(shù)日方可停止。如早期治療及時得當(dāng),可防止鼓膜穿孔。鼓膜穿孔后取膿液作細(xì)菌培養(yǎng)及藥敏試驗。參照其結(jié)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。鼻腔減充血劑噴鼻可減輕鼻咽黏膜腫脹,有利于恢復(fù)咽鼓管功能。全身癥狀重者給以補液等支持療法。

          (2)局部治療----通暢引流

           A鼓膜穿孔前:

           可用2%石炭酸甘油滴耳,消炎止痛。鼓膜穿孔后立即停藥。如全身及局部癥狀較重,鼓膜明顯膨出, 經(jīng)一般治療后無明顯減輕,或穿孔太小引流不暢; 或有并發(fā)癥可疑,但無需立即行乳突手術(shù)時,應(yīng)在無菌操作下行鼓膜切開術(shù),以利通暢引流。

           B鼓膜穿孔后

           先以3%雙氧水盡量徹底清洗并拭凈外耳道膿液或用吸引器將膿液吸凈(注意吸引器負(fù)壓不可過大);

           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,如0.25%-1%氯霉素液,0.3%氧氟沙星(泰利必妥)滴耳液,復(fù)方利福平液等,不主張采用粉劑,以免與膿液結(jié)塊,影響引流。

           膿液減少、炎癥逐漸消退時,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劑滴耳,如3%硼酸甘油,3%硼酸酒精,5%氯霉素甘油。

           感染完全控制、炎癥完全消退后,穿孔多可自行愈合。穿孔長期不愈者,可作鼓膜修補術(shù)。

          (3)病因治療----并發(fā)癥合并癥同治

            積極治療鼻腔、鼻竇、咽部、鼻咽部慢性疾病,有助于防止中耳炎復(fù)發(fā)。

        七、小結(jié)

            1、病因主要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,流感嗜血桿菌,乙型溶血性鏈球菌,葡萄球菌及 綠膿桿菌等。中耳的真菌感染罕見。致病菌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侵襲中耳,其中以 咽鼓管途徑最常見。

            2、臨床表現(xiàn)搏動性耳痛、傳導(dǎo)性耳聾、耳流膿、可有發(fā)熱等全身表現(xiàn);鼓膜彌漫性充 血,鼓膜穿孔處有搏動亮點。



        在线一级A毛片在线看,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在线,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,日韩无码一区二区而去
          <video id="43c8f"></video>
          <menuitem id="43c8f"><label id="43c8f"></label></menuitem>